發布日期:2017-03-10
一周前,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張鹍教授剛在《Nature Methods》發表了評論性文章,就全球最新的單細胞分析方法做了點評。昨日,張鹍教授團隊在《Nature Genetics》 上發布最新力作,世界首創高通量甲基化無創檢測新技術,未來可以用于癌癥無創早篩與溯源。
利用癌癥標記物和組織特異性CpG甲基化模式的雙重信號來檢測和定位癌癥
基于癌癥患者體內的ctDNA,可進行癌癥的早期檢測,但這些方法卻不能追溯到腫瘤發生的位置。張鹍教授表示:“了解腫瘤的位置對有效的早期檢測至關重要。”
為了攻克這一問題,張鹍教授的團隊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液態活檢技術,該技術不僅可以在癌癥早期進行檢測,而且能夠實現組織定位。當癌癥在身體中形成時,它與正常細胞競爭營養和空間,并導致正常細胞的死亡。而當正常細胞死亡時,它們將其DNA釋放到血液中,因此研究者們可以通過這些DNA識別受影響的組織。
由于身體中的每個組織都有其獨特的甲基化形式,所以可以根據該特性來對組織進行定位。在該新方法中,組織的定位是通過篩查CpG甲基化單倍型(CpG methylation haplotypes)標簽實現的。
張鹍教授說:“我們偶然發現了這個方法。最初,我們采用常規方法,只想尋找癌細胞信號,并試圖找出它們來自哪里。但是在該過程中我們還發現了來自其他細胞的信號,并意識到如果將兩組信號整合在一起,實際上就可以確定癌癥是否存在及其生長的位置。”
在研發過程中,首先研究人員搭建了10個不同組織(肝臟、小腸、結腸、肺、腦、腎、胰腺、脾、胃和血液)全部CpG甲基化模式的數據庫。他們還分析了來自UCSD Moores癌癥中心的癌癥患者的腫瘤樣品和血液樣品,并搭建了一個癌癥特異性基因標記物的數據庫。
接下來,研究者們篩查了癌癥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液樣本,尋找癌癥標記物和組織特異性CpG甲基化模式的雙重信號。該檢測的工作方式類似于雙重身份驗證過程——在統計截點之上尋找到兩種信號,則表明是一個陽性結果。
張鹍教授強調:“這是一項概念驗證性研究。為了將這項研究推向臨床階段,我們需要與醫生合作,進一步優化和完善這種方法。”
張鹍教授的這項研究無疑具有突破性的意義。腫瘤ctDNA液體活檢與甲基化檢測的全新組合,會重新修改我們對“腫瘤早篩”這一概念的認識,相關的產業前景也令人激動。據張鹍教授介紹,在該項研究中開發的“全新高通量甲基化無創檢測技術”已經申請全球專利,并獨家授權給他參與創建的公司——鹍遠基因,以用于商業開發新的癌癥早期檢測。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全球“下一個”實力派癌癥早篩公司就會因此產生,與此同時,這項新的技術能夠幫助更多的人在早期發現癌癥,并得到及時的治療。
參考文獻
Shicheng Guo, Dinh Diep, Nongluk Plongthongkum, Ho-Lim Fung, Kang Zhang and Kun Zhang. Identification of methylation haplotype blocks aids in deconvolution of heterogeneous tissue samples and tumor tissue-of-origin mapping from plasma DNA. doi:10.1038/ng.3805
張鹍教授
● 現任美國加州大家圣地亞哥分校生物工程系教授;鹍遠基因聯合創始人兼科學顧問。
● 德克薩斯大學金力教授遺傳學博士,哈佛大學George Church教授博士后。
● 2006年第一個實現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相關文章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
● 2009年與高遠教授共同開發了第一個大規模DNA甲基化靶向測序技術,成為Nature Biotechnology封面文章。
● 2011年在Nature 上發表的關于誘導干細胞(iPSC)中存在基因組不穩定性的文章,成為當年全世界發表所有文章中引用數目前十位的文章
● 2016 Nature Biotechnology 刊登全球甲基化測序多中心比較文章,張鹍教授甲基化測序技術綜合排名第一。
● 2016年領導完成美國腦基因組測序計劃,最新單細胞測序成果最新發表于Science。
來源:測序中國(微信號 seq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