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06-27
在分級診療的背景下,第三方獨立影像中心在美國生根發展已經超過30年的時間,并且市場占比高35%。相比較而言,我國因醫療大環境不適合和政策限制等原因,在國內發展緩慢。但隨著醫療改革的推進,不僅整個醫療大環境在發生巨變,給第三方獨立影像中心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而且國家也出臺了系列政策來促進其健康發展。此外,影像技術的進步和臨床醫生對影像學的依賴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
醫療環境的巨變為第三方獨立影像中心發展帶來機遇
所謂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就是指依法設立的應用X射線、CT、磁共振(MRI)、超聲等現代成像技術對人體進行檢查,并結合病史、臨床癥狀、體征及其他輔助檢查,綜合分析,出具影像診斷意見,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醫療機構(不包括醫療機構內設的醫學影像診斷部門)。
美國在分級診療和個體診所占主體的醫療格局下,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得到了飛速發展。根據Frost&Sullivan披露的數據,2009年至2015年美國醫療影像診斷市場從46.6億美元擴張到87.1億美元,幾近翻倍。有數據顯示,其中60%的市場貢獻來自于醫療機構,剩40%的市場貢獻來自于第三方獨立影像中心。而從醫療影像中心的數量上來看,截至2013年,完全獨立的影像中心約2421家,占比約35%,基本符合其在市場規模中的占比。
美國獨立的第三方影像中心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是因為相較于完全隸屬于醫院的影像科,其有自己的競爭優勢:
首先,保險公司需要為在醫院影像科檢查的病患支付更高的費用,而病患卻不一定得到更好的服務;從目前的病患調查來看,第三方影像中心擁有相對低廉的價格以及更優質的服務。
其次,第三方影像中心可以更為靈活或者更為及時的安排檢查時間,方便部分特殊病患的需求。
此外,相較于影像科一些特許讀片醫生(Sub-specialized Radiologist)相對匱乏的地區和醫院,獨立影像中心也能提供更全面的醫療專業服務。
與美國第三方獨立影像中心發展如火如荼相比,我國的才開始逐漸嶄露頭角。隨著分級診療的推進、醫生自由執業的未來趨勢、醫生集團雨后春筍般的涌現、私立醫院的蓬勃發展以及醫??刭M的需要,為第三方獨立影像中心帶來發展機遇。
對于私立診所、中小型私立醫療機構以及醫生集團來說,購置大型影像檢驗設備面臨資金和審批兩大困難,但如果在區域內有獨立影像中心,實現資源共享,則不需要自行購買大型設備,避免了重復建設的浪費。同時,獨立影像中心通過分流醫療專家和遠程會診等手段,達到分流患者的目的,緩解大醫院“看病難”的現狀。 獨立影像中心“國標”出臺 將促進該產業的蓬勃發展
有報道稱,包括獨立影像中心在內的私立醫院發展受制于人才引進難、資金籌集少、隱形歧視多等因素。2016年7月初,國家衛計委體改司司長梁萬年透露,“十三五”醫改規劃將于近期印發,而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加快社會辦醫。2016年8月,國家衛計委正式頒布《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基本標準和管理規范的通知》。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又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家政策和標準的相繼出臺,確立了第三方診斷機構尤其是獨立醫學影像中心可以作為獨立法人運營,并獨立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為國內獨立醫學影像中心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國家層面制定標準和規范,標志著獨立影像中心這個在我國新興的事物從此將有章可循,走向正規。
對于此次國家衛生計生委規范文件中關于“8名中級以上職稱、16和64排及以上CT各1臺、1.5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統1臺”等要求,有業內人士擔心人才和設備的門檻過高,會制約獨立影像中心的發展,不利于大面積推廣。對此,平安好醫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平安健康檢測中心)總經理曾群芳表示,這些規定,是對獨立影像中心的積極推動,而非制約。一方面,只有在人員和設備方面達到一定標準,公立醫院才可能認可獨立影像中心的檢查報告,使獨立影像中心有較高的公信度;另一方面,成立獨立影像中心最大的壁壘在于配置證和批文,此前,盡管國家多次出臺政策,鼓勵民營資本開辦獨立影像中心,但政策落地時,由于缺乏標準,各省衛生主管部門對審批非常謹慎,基本都持觀望態度。如今,有章可循、有規可依,獨立影像中心將迎來發展的春天。
雖然第三方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有諸多優勢,但目前我國僅有:山東省醫學影像研究所、上海世正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廣宇集團和上海世正)、江西一脈陽光醫學影像中心、平安好醫醫學影像中心等。但隨著獨立影像中心“國標”的出臺,部分器械公司和醫療公司開始布局,據了解某跨國醫療器械公司和恒康醫療已經出巨資啟動了打造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的工程。 與美國醫學影像中心模式的比較
美國目前主要有兩類醫學影像中心模式,第一類是含設備的醫學影像中心,第二類是虛擬影像中心的模式,只提供專家讀片報告服務。并且美國大量的影像中心是以企業和醫院或者醫生集團成立合資公司的方式存在。以Alliance Healthcare Sevice為例,其14年獨立影像中心有117家,其中與醫院合作的有82家、與醫生集團合作的有28家,真正獨立提供零售業務的中心僅有七家。
在我國隨著分級診療的推進,大型公立醫院新增設備受限、以及獨立影像中心的政策限制放開,催生了獨立醫學影像中心的機遇。據國金證券報告顯示,目前國內影像市場規模在2000多億,省會城市的影像中心規模在250~300億,縣級市影像中心規模在300多億。未來,線上遠程讀片與線下第三方影像中心結合是龍頭企業的主流模式。
獨立影像中心初期的壁壘在于配置證、批文,而核心的競爭力在于專業運營能力。省會城市的獨立影像中心需要與大醫院進行差異化定位,通過提供更先進的設備和更好的讀片服務,切入更高端的市場,以及做公立醫院的互補服務;縣級市的獨立影像中心需要整合公立醫院的影像業務,提供更有效率、成本更低的服務,提升公立醫院的服務能力。而兩者的運營都需要構建合理的共享機制,影像業務的開展需要依靠醫院、醫生進行引流,醫院和醫生核心主體的機制設置也是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基于線下影像中心延伸至線上的遠程讀片,較純輕資產的云服務平臺更有優勢。輕資產的遠程讀片平臺難點不在于技術,而在于如何獲取穩定、高附加值的片源。線下的獨立影像中心是流量入口,在中心體系內提供遠程讀片服務比純粹輕資產的讀片云平臺更具操作性。純輕資產的遠程讀片平臺獲取高價值的片子、提供標準化的服務、讓醫院或者患者愿意為純粹的服務買單等是難點。
對于獨立影像中心的發展,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提出兩點建議:一方面,國家應該確定獨立影像中心的機構等級,將其納入“同級醫療機構檢查結果互認”政策,同時,在醫保上給予支持;另一方面,獨立影像中心服務人群應定位于基層醫院患者和大醫院罕見病患者,在彌補基層檢驗設備不足的同時,實現差異化發展。
來源:環球醫學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