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8-03-12
失明的原因有很多,不過其中之一就是視網膜的視錐和視桿細胞發生了病變,無法順利使光信號轉變為電信號。這些光感受器細胞如果不能行使正常的功能,即使眼睛的其他部分都是健康的,也不能夠產生有質量的視覺。
目前,使用人工方法來修復視網膜的病變,依然是神經科學和臨床醫學面臨的大難題。有些科學家試圖完全放棄這一步驟,但是這種方法需要龐大的技術支撐,并且結果尚不盡人意。視網膜中的光感受器一旦損傷或退變,由于不能自行修復,往往會導致失明。如果能夠使用人工光感受器來替代原有的視網膜功能,對于黃斑變性等疾病的患者來說,將是巨大的希望。
來自復旦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人工視網膜”,這是一種光敏感的納米線陣列感受器。研究人員將之植入失明小鼠的眼底,成功使得小鼠的視覺得到了恢復。相關研究題為《Nanowire arrays restore vision in blind mice》,發表在了最近的《Naturecommunications》上。
這種光感受器使用的是金/氧化鈦納米線陣列,陣列由二氧化鈦納米線組成,上面用金納米顆粒修飾。研究人員將這種“人工視網膜”植入了小鼠的眼底。當接收光照射時,小鼠的瞳孔會縮小,視網膜中的神經節細胞恢復了對光的響應。神經節細胞能把視覺信號經視神經向大腦視覺中樞傳遞。這是由于納米線陣列吸收光線后,產生光電壓并觸發附近神經元的電活動,從而恢復小鼠對光的敏感性。
這種納米線光感受器有效地替代了原有視網膜中的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因而,在植入后能夠觀察到視覺中樞的神經元也恢復了對光的響應,同時,瞳孔對光的反射也有所改善。
這種新一代可植入人工光感受器為黃斑變性等視網膜疾病提供了一個新的治療選擇:通過人工光感受器的植入,幫助患者恢復對視覺的響應。雖然,目前這種感受器還滿足不了正常人類全色視覺的要求,但是研究人員計劃開始展開對不同波長光線響應的納米線,從而使得這一塊“人工視網膜”能夠有效地區分出不同色彩的光線。
參考資料:
[1] Artificial Photoreceptors Return Visionto Blind Mice
[2] Nanowire arrays restore vision in blindmice
來源:康健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