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8-04-20
每1000名先心病患者里,就有5例是先天性主動脈瓣下狹窄,更要命的是,它通常還會合并動脈導管未閉、主動脈縮窄,“招招”致命。
以前對付這三種復雜先心病,唯一的辦法就是開大刀,而且是兩次長達八九個小時的手術。而廣州的胡女士卻逃過開胸,成為國內首例“三合一”成功微創介入治療的患者,這讓實施手術的廣東省人民醫院血管治療中心倍感自豪。
麻煩了:
復雜先心病復發心導管漏血主動脈狹窄
3月,30歲的胡女士來到省醫心研所,找到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長陳寄梅看病時,陳寄梅一下子就記起了她——1993年,那時才5歲的她,就因為主動脈瓣下狹窄、動脈導管未閉做過手術,那時還是年輕醫生的陳寄梅,驚嘆于老師們“補心”的巧手,那可是當時全國最棒的手術了。
胡家以為術后胡女士就好了,胡女士一直也沒復查。沒想到25年過去,胡女士的病復發了。胡女士說,兩年前就發現一活動就頭暈、氣促,實在拖不下去了才來的。陳寄梅一檢查發現,心導管未完全扎死,導致血漏入肺動脈;近左心室新增了一處縮窄;主動脈瓣下狹窄,原手術部位形成了瘢痕,重新狹窄。
這三項病變,導致胡女士的心肺負擔很重,由于“漏血”,左心室比常人肥厚很多,比自己的拳頭大得多;由于主動脈狹窄,左心室射出去的血只到上半身,下半身由于供血不足,胡女士運動能力不足,常年覺得步履沉重;而上半身則出現高血壓,極易腦中風。
手術難:
需做兩次開胸大手術每一項死亡率都高
必須馬上手術治療!可問題是,這樣的復雜先心復發治療,將面臨非常大的風險。
陳寄梅直言,即使他來帶隊做手術,要在左胸后側開大切口,處理動脈導管未閉、主動脈縮窄,手術一做就得八九小時,住院10~14天;回家康復兩三個月,回來再做第二臺手術,正中開胸,處理主動脈瓣下狹窄,又是八九小時手術、10~12天住院康復。
當然更要命的是每一項手術的高死亡風險。主動脈瓣下狹窄首選外科開胸治療,手術死亡率高達5%~10%,術后各類傳導阻滯發生率高達50%,術后15年隨訪發現,約有40%患者死亡;而主動脈縮窄,伴有室間隔缺損或其他嚴重心血管問題,手術死亡率從20%~70%不等;唯一稍好的是動脈導管未閉,雖然術中可因大出血致死,但發生率低于1%。
更讓陳寄梅犯難的是,胡女士25年前做過手術,組織結構破壞了,各組織粘連嚴重,復發后二次手術的風險,不再是上述數據可描述的了。“她還準備結婚,兩個大切口,對她而言,也是重大打擊。”陳寄梅說。
轉思路:
3小時“三合一”手術只開了3個小孔
陳寄梅轉變思路,希望“心外變心內”,看看微創介入治療能否解決這一病案。他找來心研所血管診療中心主任羅建方,心內科主任醫師劉媛、張曹進,研究患者病情、結合經驗,制訂方案并反復論證,最終定下采用微創方法,“一站式”“三合一”介入治療三種復合先天性心臟畸形,即在局部麻醉下,一次性完成“主動脈瓣下狹窄(左室隔膜)球囊擴張術”+“動脈導管未閉封堵術”+“主動脈縮窄覆膜支架植入術”。
術中,只開了3個小孔,分別是米粒、綠豆、黃豆大小,從股動脈、股靜脈放導絲,將覆膜支架送到主動脈縮窄處,三次擴張后,張開如傘的10毫米支架不僅撐開了狹窄處,也堵住了7厘米的動脈導管未閉處;而另一個球囊支架,送至主動脈瓣下狹窄處,將僅余六七毫米的血管,撐至正常人的20毫米。
手術僅花了3小時,但治療效果卻立竿見影——左心室的肺高壓解除;而原下半身供血不足的主動脈,血壓從108mmHg升至124mmHg;左心室的血流也完全正常,不再漏血入肺,不用再擔心易感冒和心肺感染了。術后第二天,胡女士就可以下床活動了,第三天就出了院。截至4月19日,胡女士術后隨訪滿1個月,復查血管、心臟、血壓差等完全正常,這意味著“三合一”治療真真正正成功了。
據悉,目前國際上僅有極少例此類單一或兩種先天性心臟畸形的介入治療病例報告,未見三種復雜先天畸形的“一站式”“三合一”介入治療成功的報道,這是國內首例。
傳統方法
在左胸后側開大切口,處理動脈導管未閉、主動脈縮窄,手術一做就得八九小時,住院10~14天;回家康復兩三個月,回來再做第二臺手術,正中開胸,處理主動脈瓣下狹窄,又是八九小時手術、10~12天住院康復。且更要命的是每一項手術的高死亡風險。
微創方法
在局部麻醉下,一次性完成“主動脈瓣下狹窄(左室隔膜)球囊擴張術”+“動脈導管未閉封堵術”+“主動脈縮窄覆膜支架植入術”。術中,只開了3個小孔,分別是米粒、綠豆、黃豆大小。手術時間僅為3小時,術后第二天,胡女士就可以下床活動了,第三天就出了院。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