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07-27
中國全面放開二孩的政策實施以來,雖然尚未出現政策制定者預期的嬰兒出生潮,卻催生了一大批“打二孩主意”的健康初創企業。這甚至都引起了大洋彼岸的主流媒體關注,7月25日,美國彭博新聞刊發了《中國初創企業吸引風險投資者在嬰兒潮上賭一把》的文章,認為,嬰兒潮將成為中國移動醫療創業的真正機會。
楊丹(音譯)是北京一名三個月大男嬰的母親,她還清楚地記得懷孕期間依靠一堆應用程序來獲取優生優育的提示。比如,吃什么、什么時候去孕檢以及如何同其他準媽媽們溝通聯系等等。風險投資者堅信廢除單獨子女政策將會催生更多的數字健康服務需求,比如像楊丹享用的那些孕期數字服務,因此正在該領域賭一把。
根據動脈網的一份研究報告,我國去年公布的計生政策調整激起了投資者的濃厚興趣,今年上半年國內婦幼保健領域初創企業共募得了10輪融資。
深圳醫信科技有限公司CEO梁亮說,“很幸運,隨著去年獨生子女政策的放開,投資者對我們越來越感興趣。”醫信科技開發了一款名為“媽咪知道”的App,可以提供兒科醫生網上咨詢服務。“媽咪知道”今年3月獲得了1億元人民幣的投資,投資方包括軟銀中國資本和晨興資本。
彭博新聞報道稱,中國消費者熱衷于使用數字應用程序,應用領域包括網銀和醫療保健等,這方面的需求催生了一個大產業。根據中國互聯網觀察網站的一份報告,中國共有4.5部移動設備,735家中國企業研發了超過3.3萬個移動應用程序。根據美國應用分析公司Flurry Analytics的研究,去年在中國醫療和健康App的使用增長了近130%,是僅次于影像App的增長第二快的細分領域。
中國政府表示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實施將會促使每年新增300萬新生兒。但是,截至目前該政策的實施并未導致嬰兒潮的出現。許多家庭發現生育一個以上的孩子成本過高,而且政府此前已被證明對放開獨生子女政策的效應過于樂觀:盡管在今年全面放開二孩政策之前,政府已于2013年實施單獨二孩政策,但是去年中國新生兒數量下降了32萬。
不過中國的“嬰兒潮”已經開始顯露趨勢。方正證券7月14日的一份研究報告稱,他們采集了北京、上海、無錫、泰州、廈門等一、二、三線城市多家醫院大量新生兒數據及先行指標建卡數據,發現均遠遠超出市場預期,甚至也超出了婦產科醫院體系和衛計委的預期。他們認為,受益于生肖偏好和二胎放開政策兩大利好因素,今年、明年新生兒可能有300萬的增量。而羅蘭貝格的預測更保守一些,他們預計今年因為生肖+二胎,新生兒會較上一年增長3%。
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的“嬰兒潮”甚至火爆到醫院已經無法自行解決,只能期待政府的協調。經濟觀察報就報道,北京各個區的衛計委成立了建檔協調辦公室,從4月份開始,政府就開會召集協調,專門發文督促此事。衛計委7月20日發布的《2015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全國共約200萬對單獨夫婦提出再生育申請。而在上一年的統計公報中,衛計委認為2015年的申請將每月保持在8-9萬例,最終實際的申請數比預計增加了約一倍。公認的預測是,大量的二胎會在明年出生,新生兒出生的最高峰是在2019年。
彭博新聞認為,“嬰兒潮”的興起也將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根據動脈網的報告,中國數字醫療保健公司今年上半年募得創紀錄的15億美元投資,比去年同期增長了一倍多。同期,專注于婦女健康和嬰兒護理的初創公司共募得5.7億美元,是募資輪數最多的細分門類。
動脈網分析師表示,同以往面向各類消費者不同,近期的初創公司“提供的服務和產品靶向性更強。”比如,在今年募得投資的初創公司中,一家公司研發的App提供兒科醫生的講稿,主題涵蓋從兒童心理學到培養睡眠習慣的廣范圍。還有一款App幫助夫妻“瀏覽”體外受精過程,甚至還有一家數字服務公司出售特制的奶瓶洗滌器。
一些中國巨頭公司已建立自己的互聯網醫療子公司,比如平安保險集團推出了移動健康App“平安好醫生”,今年5月在A輪募得5億美元,估值達到30億美元。不過隨著市場不斷成熟,中國企業家將目標瞄準了更加特定的客戶群。
中國的移動醫療公司也開始逐步轉戰線下。彭博新聞報道,“媽咪知道”的梁亮表示,這家互聯網初創公司計劃今年開設4家線下實體診所,首家將于深圳開業。他表示,開設線下診所主要是專門診治兒童,因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中產階級家庭愿意為高品質醫療服務花更多的錢,而且還可以避免在公立醫院排長隊。
不過彭博新聞認為,數字健康創業者進入私立醫院行業面對著重重挑戰,主要是缺乏合格的醫生,以及監管繁瑣。梁亮表示,最大的風險來自于政策的不確定性,比如獲得開設診所的執照。
好在風險資本市場對數字醫療會成功依然抱有很大希望。彭博新聞認為,將線上需求與線下服務和醫療保健機構對接互聯是市場上最熱門的兩大商品,正如平安好醫生在回復彭博的郵件中提到的:“這一估值將遠超舊經濟模式。”
來源:健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