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學無疑將成為新的經濟生長點,將來中國十多億人都應該有各自的基因組,其未來經濟產值將以萬億元計。中國數字醫療產業戰略聯盟落戶上海國際醫學園區,這是上海率先構建的數字醫療產業化共同體。
原衛生部部長張文康,最近又來到上海國際醫學園區。作為一個老上海、老浦東,也是13年前園區建設的發起者之一,他對中國數字醫療產業戰略聯盟落戶于此表示歡迎,這是上海率先構建的數字醫療產業化共同體。他感覺,隨著傳統醫療行業數字化,趁著互聯網+和物聯網大潮,醫療信息化建設、醫療大數據、互聯網+醫保、醫藥互聯網++、醫療器械互聯網++等也迎來大發展的機遇期,手機App、傳感器、可穿戴設備正極大豐富著醫療健康行業的產品線。
這其中,數字醫療影像的產品和服務引人注目。中國數字醫療產業戰略聯盟理事長、上海健康醫學院校長黃鋼教授表示,從三甲醫院公開財務來看,目前醫學影像通常占全院總收入的20%至30%,僅次于藥品與臨床化驗的經濟收入,而近期影像將高于檢驗、未來的增長速度則將高于藥品,成為醫院的主要收入來源。這也意味著,它或將成為看病的最大一宗消費。與此對應的緊缺人才方面,上海健康醫學院已設立醫療影像學院、健康信息技術與管理學院作為二級學院,定位為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
這樣的變化不能不說與“精準醫學”有關,因為精準的前提是通過診斷精確找到病在何處、如何發生。在日前滬上2016國際臨床和轉化醫學論壇上,中科院上海藥物所陳凱先院士認為,其實醫學的歷史就是不斷走向精準:100年前,是聽診器、三大常規手術刀、止血鉗;80年前,有了可見肺部和關節變化的X光;40年前,演進到CT;如今,則有核磁彩超、機器人、PET-CT、微創、手術導航、遠程醫療等。可以說,精準醫學無疑將成為新的經濟生長點,將來中國十多億人都應該有各自的基因組,其未來經濟產值將以萬億元計。
對基因等微觀物質“造像”,考驗著醫學影像的探針如何更細節、更尖端,不僅僅是對某些組織器官進行傳統成像,而是深入細胞甚至分子層面。這其間,分子生物學及基因組學可成為人體全息生物指標的“快照”,追蹤疾病異常變化的動態表現及彼此之間的內在聯系。比如通過組學技術,發現與鑒定腫瘤的特異性藥靶分子;通過分子影像對靶分子在腫瘤細胞內的表達、傳導,以及與其他相關細胞分子的相互作用,進行在體的動態觀察。之后,讓分子靶向的藥物對腫瘤進行特異性、個體化的精準治療。
然而,當我們擁有了數字化人體,國內數字醫療影像市場的中高端份額目前多被跨國企業所壟斷。為此,上海健康醫學院、上海國際醫學園區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上海分會共同發起中國數字醫療產業戰略聯盟,由各科研機構、企業及應用單位參與其中,在上海國際醫學園區落地。國際醫學園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陸曉煒透露,去年11月醫學園集團并入張江集團,在最新的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規劃中,園區被定位為整個張江科學城的副中心和南部核心區。此舉也將使以往相對涇渭分明的醫藥、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之間迸發出更多的跨界和融合。
專家認為,眼下在數字醫療快速發展中暴露出的關鍵問題有待加快解決。在數字醫療條件下,患者安全是所有服務的底線,如何實現各種醫療設備的連接以及頂層數據整合,最終提供數據驅動的醫療決策和患者個性化服務,這決定了數字醫療未來發展趨勢向好與否。
來源:互聯網